|
近日,英国央行(BOE)释放出迄今为止最强烈的信号--该国正接近10年来的首次升息。这是否意味着英国将迎来25年来的首个英镑危机?
乍看上去,现在的状况与1992年时似乎没有多少相似之处。当时索罗斯“击败英国央行”一战成名,英镑则创下当时的浮动汇率时代最大单日跌幅。
这个纪录在2016年6月24日英国退欧公投后被打破,但之后并没有出现“英镑危机”的说法,英镑疲软被普遍视为是一道有利的安全阀:使英国资产市场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,而且在提振出口和企业获利的同时又不会抬高利率。
那么构成英镑危机的条件是什么?英国央行立场突然转向强硬以抵消英镑贬值带来的通胀效应,是否让英国距离英镑危机更近一步?
关于英镑“危机”没有一致认可的定义,但一个共同要素是英镑遭遇持续抛售或贬值迫使利率上升,打击资产市场并加速经济衰退。实际上,当局是被迫上调利率以守卫英镑或控制输入型通胀,而无暇顾及经济能否承受柞币紧缩的冲击。
或许有人辩称,这已经发生了,只是滞后了15个月,不过英国央行官员绝不会承认汇率决定了政策,尽管汇率的确是让央行未能完成其唯一使命--控制通胀--的主要原因。
过去50年间至少出现了四次英镑危机--1967、1976、1980年代中期和1992。在危机期间,为了保卫英镑汇率,利率被大幅上调,但这种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即便将利率从当前的纪录低点0.25%提高一倍至0.5%,也仅仅相当于逆转去年英国公投决定退欧后不久实施的紧急降息。即便再升息25个基点,与过去几次危机时的大幅升息相比,其幅度仍然小的可怜。
但即便这样的升息幅度,也相当于官方借贷成本将提高一倍或者两倍,这样的升幅要大于过去四次危机。
索罗斯,1992年和其他几次危机
英国在1967年11月将利率从5.5%一举调高至当时的纪录高位8%,才不过几个月后,政府当局就屈服于英镑压力不断升温,而让英镑自2.80贬至2.40美元。
英国政府在1976年10月将利率提高至15%-这在当时也是纪录高位,以缓解英镑所面临的压力。这一做法最终失败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对英国施以援手,向该国发放了IMF当时对单一国家最大的一笔贷款。英镑在当年4-10月期间大贬约四分之一,从逾2.00美元暴跌至1.56美元。
在1985年1月,随着英镑兑美元跌向平价水准,当时的财政大臣Nigel Lawson将利率从9.5%拉高至13.875%。美元在全球上涨,反观英国国内则在谈论英镑危机。
1992年9月16日上午,财政部把利率从10%上调至12%,并在下午承诺将调高至15%。但这注定无法抵挡亿万富翁金融家索罗斯和其他投机客的行动。
索罗斯押注英国央行不能让英国留在欧洲汇率机制(ERM)之内,ERM是欧元的前身。他是对的:英国从ERM淘汰出局,英国央行数以十亿英镑计的外储化为泡影,英镑暴跌,而索罗斯则大发横财。
贯穿这些事件的共同主线不止是汇率,2007-09年英镑汇率暴跌30%却没被贴上“危机”标签。更重要的主线是当局被迫调高利率,来防止英镑持续疲弱所导致的通胀高于目标。
如今利率的绝对水平和起点较低,也不那么夸张,但从本质上来讲英国央行都是在控制由汇率引发的通胀,并担心国内因素引发的通胀将随之而至。
再则,高通胀本身并不是英镑危机的决定因素。但如果高通胀导致利率上调,进而可能倾覆英国金融和房地产市场,磨灭海外对英国资产的需求或者将在英国的外国投资者往外推,那么危机就真的来了。
目前为止,唯一出现抵不住压力的迹象是在伦敦房地产。上周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,伦敦中心区8月房价跌幅创2008年以来最大。这个地段的房价主要由海外富裕买主推动。
这或许可以用估值过热后的回落来带过,但不可否认的是,尽管英镑贬值,让外国买主的购买成本便宜了15%,房价还是下跌了。
英国央行数据显示,今年以来外资对英国公债的需求已走软。1-7月外资买进17亿英镑的英国公债,去年同期为62.4亿英镑。
英国的经常帐赤字在发达国家中名列前茅,这让英国必须依赖外资协助融通,英国央行总裁卡尼称之为“陌生人的好心”。
去年英国经常帐赤字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(GDP)的4.4%,也就是说英国需要约1,000亿美元的外国资金。
|
|